从事文化服务业近20年,张宏建没想到,因一笔400万元的续贷资金,“身价”2000多万元的企业会处于生死边缘。
“俗话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今年市场行情刚好转,流动资金大部分用于拓展新业务,贷款一时筹措不到位。”陕西盛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宏建说,“多亏省融资担保基金提供的应急转贷资金,真是雪中送炭!”
应急转贷俗称“过桥”。银行贷款到期后,企业往往需要筹措一笔“过桥”资金还上贷款才能续贷。“过桥难”一直是企业融资难的“难中之难”。
为破解这一难题,陕西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积极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在全国率先设立10亿元省级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开展短期流动性支持业务,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为广大经营主体纾困解难,增添发展信心。
纾困
减流程、降费率 搭建融资“快车道”
宝鸡西北石油机械有限公司是石油行业生产制造智能电控系统的领军企业。该公司年产值超1亿元,是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的核心设备供应商。
受回款周期拉长、新建厂区等因素影响,宝鸡西北石油机械有限公司流动资金紧张。今年8月,眼瞅着银行贷款马上到期,还款“缺口”还差490万元,该公司总经理王军急得团团转。
王军说:“如果抽取流动资金490万元用于还款,订单可能无法按时交付;如果找市场拆借,光利息一周就得7万元左右。”
就在王军发愁时,宝鸡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业务主管孙青青带来好消息——通过省融资担保基金可以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的短期流动性支持。
“用款3天,转贷费4410元。”王军说,流程简便,费率低,不占用公司流动资金,不影响生产,一举多得。
作为传统工业大市,宝鸡市拥有中铁宝桥、宝钛集团、石油钢管等30多户大型企业,上下游聚集了大量小微企业。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转贷中的难点和堵点,宝鸡市出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5+N”政策体系,积极鼓励县(区)为宝鸡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增资入股,为加快开展短期流动性支持业务营造良好氛围。
“我们与长安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一函一单’银担对接模式,精准推送企业融资需求,大幅提升小微企业融资转贷获得率。”孙青青说,通过“一函一单”银担对接模式,宝鸡构建起省市两级政府、银行、担保机构立体联动、多方协作、齐抓共管的格局,创造了金融助企纾困的经验,并在陕西省推广。
自2018年陕西启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以来,目前,陕西省共有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48家,覆盖11个市(区)。
2021年,陕西在全国率先设立10亿元的省级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去年3月,省融资担保基金启动运行,截至今年11月底,已累计帮助3008户次小微企业转贷189亿元,助企纾困效应明显。
孙青青说:“自省融资担保基金启动运行以来,我们办理短期流动性支持业务2526笔、金额163亿元,业务规模占陕西省总量的八成以上。我们将继续加大与国有银行合作力度,做强短期流动性支持业务,为小微企业搭建融资‘快车道’。”
破题
增信用、优服务 助力“小微”渡难关
位于淳化县工业园区的咸阳家友缘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近30年的酱卤肉制品生产企业,拥有“张黑子”“家友缘”“乐力趣”三大品牌,是西北地区酱卤肉制品行业领先企业。
“前两年,由于新建厂房,我们向地方银行申请贷款1000万元。”咸阳家友缘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永良说,一到还款期他就发愁,到处借款或者抽取流动资金。为了续贷,公司有3个月的时间做不成业务,对生产影响很大。
在日常生产中,企业投入短期内无法带来利润,面对银行“先还再贷”的风险控制要求,向民间资本借款“过桥”是常有的事。然而,高额的利率让原本流动资金匮乏的小微企业“雪上加霜”。
“我们的产品虽然销量大,但食品行业利润低。”马永良说,每年公司光还利息就得80万元,再加上民间高额的“过桥”费,成本得百万元起步。
小微企业信用评分较低,为了发展不得不选择利率较高的地方银行。咸阳市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副总经理刘飞表示,担保公司介入不仅可以为小微企业增信,还能多渠道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2020年,咸阳市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工作人员到咸阳家友缘食品有限公司考察,为其新增贷款200万元。今年,咸阳市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银行签订短期流动性支持业务协议后,刘飞第一时间联系马永良,通过省融资担保基金,将企业剩余的贷款全部转到国有银行,并为企业增信,助其追加贷款。
“现在公司贷款1500万元。和以前比,一年利息节省50万元,‘过桥’费节省近50万元,估算下来节省了近百万元。”马永良说,今年公司线上业务全面“开花”,销售额预计突破1亿元。
资金链是企业的生命线。小微企业融资难,表面上看是缺钱,实质上是缺信用、缺信息。加强增信服务和信息服务,是破解难题的关键。
陕西省财政厅金融处处长董文红说:“通过增信缓解融资难题,进一步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形成‘银行见保即贷、担保机构见贷即保’模式,全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截至今年10月底,陕西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新增担保业务规模达881亿元,支小支农业务占比92%,平均担保费率0.70%,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农户9.6万户。
共赢
风险共担共管 “政银担”合力显效
发展政府性融资担保,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逆周期调节工具。近年来,陕西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边干边建”,逐步完善制度政策框架,不断推出新模式、新产品和新服务。
“要让银行敢贷,担保机构敢担,就得建立风险分担机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董文红说,通过推广“4321政银担”风险分担模式,陕西省建立了由省再担保公司、担保公司、银行、政府按照4∶3∶2∶1比例共同承担风险的机制,大幅提高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获得率。
作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的牵头单位,陕西省财政厅将评价结果作为担保机构享受扶持政策的重要依据,构建正向激励机制,并设立2亿元融资担保风险补偿资金池,承担省级担保机构10%的风险责任,并对市县设立资金池给予50%的一次性奖励,快速在行业内形成“敢担、愿担”的积极氛围。
“政银担”风险分担模式有效推动陕西省担保业务规模拓展。从2018年的269亿元增至2022年的746亿元,陕西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年度担保业务规模增幅达177%;目前机构净资产总额达347亿元,在保余额993亿元,平均放大倍数2.86倍。
今年以来,陕西不断加强财政金融协同力度,优化财政政策服务供给,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奖补政策的通知》,进一步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奖补政策,积极发挥增信作用。
在做好增信服务的同时,陕西省财政厅建立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用好8亿元规模的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对符合条件的贷款发生风险后给予最高50%的风险补偿,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让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陕西省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
截至目前,陕西省财政厅已会同省工信厅、省科技厅、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设立“工信贷”“秦科贷”“再贷款配套风险补偿金”3个项目。截至9月底,“工信贷”和“秦科贷”分别发放贷款136亿元和281亿元。
拿着明年的项目订单,张宏建信心满满。他说:“之前不敢接大订单,担心资金不够。现在,有了政府性融资担保,发展有底气、有信心!”(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