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国际化,照亮千年古都

国际化,照亮千年古都

公元830年,唐长安,在听完久负盛名的西域歌唱家米嘉荣的演唱后,与之多年厚交的思想家、诗人刘禹锡写下一句五星级评价:“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
米嘉荣是谁?一位来自中亚米国(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音乐人,出生于以经商和歌舞闻名于世的粟特人。
粟特人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被称为“昭武九姓”。他们不仅创建了丝绸之路上最早的“跨国公司”,其中更有很多人,如商人康艳典、画家康萨陀、舞蹈家安叱奴、演奏家康昆仑和曹善才家族等,为唐代的经贸、文化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千多年后,这样的盛景重现西安。
 
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即将举行,中亚五国元首齐聚西安。随着中国与中亚合作开启新纪元,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势必迎来全新的发展窗口。
事实上,自2013年我国倡议共建“一带一路”之后,10年来的“新丝路”建设,已将西安推向“向西开放”前沿。更多企业、资本、人才,频频往来于西安与中亚城市之间,真正点亮世人瞩目的“西安时刻”。
2014年4月,“一带一路”建设刚刚启动后,上海大学上合组织与公共外交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王晓泉便撰文分析:向西发展,将能够激活我国陆权优势,破解东西部发展失衡的问题。
怎么理解?
我国尽管海岸线绵长,但在相当长的历史中,是一个传统陆权国家。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其辉煌之时,正是汉朝和唐朝作为陆权国家最鼎盛的时期。丝绸之路,正是中国“向西开放”的历史铭记。
近现代时期海上运输兴起,特别是工业革命后,世界大势是海权明显占据优势。所以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矿产资源等生产要素向东南沿海聚集,这也是对全球化日盛、海权优势最大的顺势而为。
而从2013年起,建设“一带一路”背景下,特别是“双循环”提出之后,我国发展模式,从之前侧重海权,向陆权、海权并举转移,这也倒逼处于内陆的西部,需要尽快“扬帆起航”。
而城市的地缘特点,并不因历史变迁而消失。
站在西安向西看:欧亚大陆是全世界陆权国家最多、人口最多的大陆,一旦实现资源的陆路串联,整个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巨变。
在这种格局下,西安,东可串联我国东部区域,西可经甘肃、新疆直抵中亚、西亚,甚至连接到地中海各国陆上通道。如财经作家叶檀所说,“西北从交通来看,从各种资源条件来看,最好的是西安,它所处的位置,跟丝绸之路紧密关联。所以西安有这样的向心力,不是一个局限于中国西北的重要城市的概念,而是整个亚洲的重要城市。”
叶檀进一步阐释,历史上西安能崛起,不仅因为中国经济中心在西安、农业中心在西安,也因为从西北沿着陆路过来的所有贸易通道、原材料通道都指向长安。而就中国与中亚、西亚、北亚的合作来说,西安刚好就在中心,这正是彼时的西安成就“长安”的真正含义。
如前所述,如何让西安这颗丝路明珠更加熠熠生辉?
一个关键词就是:国际贸易通道。
正如古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中亚等区域之间以丝路贸易为媒介的通道,今天的“一带一路”,需要再打通这样一条有力的国际贸易通道。
对我国而言,能够推动陆权与海权并举的关键支撑之一,就是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的铁路网。
与此相关,西安坐拥亚洲规模最大的火车站西安北站,丝路经济带上中国第一个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内陆港西安国际港务区,也是中国高速铁路、公路网中重要节点城市之一。
一个细节,足以体现中央对西安枢纽城市地位的重视。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陕西要“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
为此,西安国际港务区定了高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内陆港,打造“双循环”核心枢纽。
成绩怎样?我们一起来看数据。
2022年西安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量达到4639列,成为全国中欧班列开行城市中,首个年度开行量突破4600列的城市,运送货物411.7万吨,同比增长20.8%,累计开行16054列。开行数量、货运量、重箱率三项核心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2023年4月26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西安同中亚五国外长共同出席中欧班列“一带一路”十周年长安号西安—中亚专列启动仪式。本次西安-中亚专列运载260多辆在西安制造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整车,开往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在中国外交部4月27日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毛宁高度评价:中欧班列已成亚欧大陆凝聚共识、汇聚活力的“钢铁驼队”。
除具备铁路交通优势,西安还是我国十大国际航空枢纽城市之一。这也使得西安成为内陆城市中,唯一一个无“短板”的综合性交通枢纽。
因此,展望未来:无论是中亚、西部的丰富能源、矿物,还是东部的深加工产品,乃至陕西智造的高精尖产品,都可以像数据包一样,经西安发往全球各地,前景不可限量。
近年来,国家向西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陕西、西安越来越有“国际范”。
2020年5月,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被视为“开启西部大开发的2.0版”。
其中关于陕西的内容有:支持重庆、四川、陕西发挥综合优势,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支持甘肃、陕西充分发掘历史文化优势,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节点作用。
陕西是唯一一个被两次“点名”省份,可见“西部大开发”战略构想对陕西寄予厚望。
具体到本次“中国—中亚峰会”,外长公报中已明确“各方支持陕西省同中亚国家地方深化交流,实施更多经贸、能源、科技、农业、人文等领域合作项目”。显然,陕西将成为今后双边合作的关键支点。
值此之时,作为省会和国家中心城市的西安,是陕西兑现历史目标的关键,重任在肩。
回顾“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西安作为全国仅有的三个被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之一,已实现市容到经济数据的全面“晋级”。
陕西自贸区、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都市圈、国家中心城市、国家科学中心等先后获批,已不断拓宽西安城市的发展格局;西安全面代管西咸新区、“西咸一体化”等加快推进,GDP突破万亿、人口突破千万,也提振了西安作为西北崛起重要支点的发展能级;今年,西安又提出”北跨“发展,向北跨出工业强市一大步……
可以说,无论从时代大势到城市自身的建设运筹,都铺开一个全新篇章。
面向中国—中亚合作新时代开启、向西开放大步提速带来的发展红利,其将激发西安发生怎样的城市蝶变?或许其长期效应,将远超前10年“经验”能带给我们的想象。
比如,更多西安企业挺进中亚,更多西安制造出现在中亚这片广袤市场,还有更多西安互联网创业者在中亚开启网店、带货直播,我们或许也将看到,越来越多中亚的青年人,涌来西安旅游或寻找创业机会。进一步展望,未来行经中亚这座重要桥梁,西安将与欧亚大陆更多区域发生更多、更广泛的深度关联……
这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启,督促西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就像上海、广州、深圳撑起了中国的沿海开放,在向西开放格局中,西安也将担起国际化都市的重任,在国际化浪潮中打造全新的城市坐标。
(来源:网观西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