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 践行“三多元一带动” 打造陕西长护险“汉中样板”

践行“三多元一带动” 打造陕西长护险“汉中样板”

当83岁的周爷爷因脑梗死导致长期卧床完全丧失自理能力,老伴王奶奶面对独木难支的照护与费用压力几近绝望时,一张长护险政策宣传折页单改写了这个家庭的命运:通过“上门护理+辅具租赁”组合模式,周爷爷褥疮发生率逐渐归零,肌力显著恢复,家庭照护支出下降90%。王奶奶含泪感叹:“护理员比亲闺女还贴心,老头子现在会笑了!”

这是汉中长护险开展成效的一个缩影。陕西汉中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城市,更是一座老龄化程度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的“未富先老”典型城市——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7.71%。在严峻的人口形势下,汉中市政府及医保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积极争取,推动汉中成为陕西唯一的长护险试点城市。长护政策的落地不仅使失能人群得以提前享受政策温暖,有效缓解家庭困境,更显著带动了本地医养产业发展,成为破解老龄化困局的关键钥匙。

近些年,中国人寿聚焦“老有所养”的民生焦点,全力参与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深度融入长护险制度设计与服务创新,积极构建普惠型养老保障体系,承办了全国76个长护险项目,覆盖人群达到4400万人,形成“江苏模式”“吉林模式”等,为长期护理保险“国家方案”提供宝贵经验。作为陕西汉中长护险的主承机构,中国人寿寿险汉中分公司在汉中市政府及医保相关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以“三多元一带动”的创新解法,为长护险制度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区域实践路径。

老龄化浪潮下的制度突围

长期护理保险是为了解决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所需费用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其被视为继养老、医疗等险种后的“社保第六险”。

2016年6月,人社部发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在15座城市启动首批试点;2020年,试点城市扩大至49座,汉中正式入围,成为陕西唯一试点城市。

这座“汉家发祥地”正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七普数据显示,汉中市60岁以上人口占比24.31%,是陕西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而在这背后还隐藏着严峻的结构性压力:受“大三线”企业改制影响,全市参保职工中退休人员占比高达40%,超出全省均值10个百分点。“我们面临的是‘未富先老’与‘未备先老’的双重挑战。当传统家庭照护难以为继,制度性保障成为破局刚需。”中国人寿寿险汉中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一困境也折射出全国性难题,政府工作报告连续第五年强调“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政策东风下,汉中市委市政府将长护险纳入“医养在汉中”战略核心,中国人寿作为汉中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主承保机构,积极探索制度执行的最优解。

“三多元一带动”:与区域共振的创新实践

试点城市是“试验田”,想要培育出“硕果”,必须以城市发展实际与客群核心需求为“土壤”,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差异化、特色化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中国人寿在汉中地区将自身禀赋资源与地缘深耕经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机构、人员、科技”三大优势,组建汉中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中心,遴选出31名具有护理、康复、保险等专业特长的员工团队,开发“汉中智慧长护系统”,建立起具有“有亲情、有温度、标准化、科技化”的特色长期护理保险管理服务体系。通过探索建立“三多元一带动”的长护险“汉中模式”路径,服务全市40余万职工群体,有效解决当地失能职工人员家庭“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困境,为长期护理保险在全省推广运行积累了丰富经验。

1.多元筹资:三方共担破解可持续难题

资金筹集渠道单一是制约长护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阶段,许多试点城市长护险资金主要来源于医保基金划转,个人缴费占比较小。这种筹资模式使得长护险对医保基金依赖度过高,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医保基金本身也面临着较大支付压力,长护险资金的可持续性面临考验。针对以上问题,在筹资测算过程中,汉中市政府及市医保局等相关部门通过前期调研、摸排、走访、会议研究等创新提出建立多元化筹资模式,减少医保基金压力,明确采用个人缴费为主、医保基金和财政补助为辅方式进行筹资,最终确定采用“50+30+20”三方共担模式:个人账户年缴50元,医保基金划转30元,财政补助20元,这种结构性设计既分散了基金风险,又符合年人均100元的缴费标准,确保了制度的可持续性。

2.多元照护:五维照护重塑服务生态

在城固县103岁徐爷爷家中,护理员正为他进行床上擦浴,这位选择“居家自主+上门护理”组合的老人每月既能获得6次定点机构的上门照护,还能收获基金支付给他的480元补助,用于支持家人对他的照护。“该模式占比达待遇人群的55%,”中国人寿工作人员介绍道,“既保留了家庭温情,又注入专业力量。”

汉中目前的五维照护矩阵覆盖居家自主、上门服务、机构护理等全场景,其中,“居家自主与上门护理相结合”模式在依托失能人员的家人、亲属自主照料基础上,还能定期享受到护理机构上门专业护理。这种“基础+可选”的弹性设计是汉中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对标试点城市经验采纳,既实现了失能人员能够享受到标准化的生活照护,又解决了家人在照护亲人和个人收入难以取舍的难题,同时缓解了失能家庭的经济压力和照护负担,得到了失能家庭的高度认可。

3.多元服务:“精细+灵活”温暖千家万户

长护险制度的核心要义是服务,为进一步丰富服务项目与标准,汉中市医保管理部门制定了《汉中市长期护理保险护理服务项目及标准》,明确3大类40项护理服务项目,包括身体护理、生活护理、医疗护理等,所有重度失能者能从中选择7个子项组合“服务包”享受照护;根据失能等级和护理方式不同,制定了从450到1620元的15个差别化的支付标准。同时,符合条件的重度失能人员还可单独或同时获得护理用品、助浴护理、辅具租赁服务3个特色服务。满足了不同失能人员的多样化需求,提高了服务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4.一带动的乘数效应:长护引擎激活银发新生态

在汉中市医保局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在承办单位的积极配合下,长护险作为汉中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实施“四个在汉中”(分别为“学研在汉中、医养在汉中、旅居在汉中、兴业在汉中”)发展战略的重要落地措施,其杠杆效应远超预期:试点四年来,汉中催生37家定点机构,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产业能级的跃升——从单一的医疗机构(5家)、养老机构(19家),到专业上门护理机构(11家),并延伸出辅具租赁机构(1家) 和护理耗材配送机构(1家),一条覆盖“医、养、护、械”的完整产业链条初具规模。

更值得一提的是,37家定点机构中还包含7家以长护险实施为商机招引来的国内大型康养机构,其带动的社会资金投入、500个新增岗位以及全市医养结合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为打造区域康养高地提供了关键支撑。

长护险的汉中启示:与城共进的制度与温度

经过4年多的探索,汉中的长护险试点经验获得了国家医保局、陕西省人民政府的认可与支持,它的独特价值在于:以区域禀赋为基座,将制度创新转化为切实的民生温度。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五篇大文章,为金融业的职能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养老金融是重要组成,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加剧,长护险试点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我们最终目标是建立政府、市场、家庭责任共担的可持续机制,‘让失能者更有尊严,让服务者更有力量’。”中国人寿寿险汉中分公司负责人表示。

从鱼米之乡的民生期盼到应对老龄化的全省大局,多年来,中国人寿始终致力为三秦百姓提供更高水平的健康保障,承办的大病保险项目覆盖全省近千万人,全民健康保项目有效减轻居民大病重病经济负担,普惠保险惠及各类特定人群。面向未来,中国人寿还将继续秉承金融初心,充分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全方位助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全省长护险制度走稳走实,以专业服务点亮银发梦想,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从容的温暖光芒。

(来源:中国人寿寿险陕西省分公司)

返回顶部